在4月23日召开的全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上,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博士郑康正式入驻杭叉博士后工作站。
研究所副教授朱绍鹏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研究所首次通过博士后工作站与杭叉合作,本次合作的项目为“新一代高舒适性内燃叉车正向开发技术研究”。“在刚才的推进会上,郑康博士作了开题报告,意味着我们的合作正式启动。”在朱绍鹏看来,企业有需求,高校有技术经验积累,双方就热点科研问题进行合作。“某些课题,如果由我们单独来做,很难完成,博士进站,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是很好的机会。”
博士后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博士后工作站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把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作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博士后工作站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区经济创新驱动的“推进器”和“新引擎”。
2012年,杭叉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组建博士后工作站。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双方合作不断深入,很多课题完成后,成果转化到应用,企业实现创收。谈起合作,杭叉副总工程师李元松回忆说,当时和浙工大一拍即合,博士后工作站这一平台,为企业和高校都带来实际效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这几年通过合作和大量技术研究,我们在防爆叉车上突破了很多技术壁垒。相信,伴随着博士的不断进站,我们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高校人才济济、创新资源丰富,但如果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就算是“学霸”也有自己的无奈。在全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上,来自南都的博士后代表王羽平就入站后的工作发表自己的感受。他说,一年的工作经历让自己深刻感受到,相较于在高校,企业的研发更具目的性和应用性。“在学校理论多于实践,在企业的话就更接近实际,接地气了。”王羽平笑着告诉记者,在工作站工作,需要很强的团队意识和主动意识,因为就算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个人包办所有事情,而是需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将问题各个击破。
推进会现场,博士后工作站拟建单位杭州可靠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唐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企业组建博士后工作站很有必要。“今天的推进会,我们学习了优秀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方案、运作模式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等。会后,我们也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积极开展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平台。”
记者从区人社局了解到,目前,我区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其中国家级工作站5家、省试点工作站7家,位列13个区县市前列;先后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0余名,其中8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15名入选市“131人才”工程;开展科研项目21个,获得科技成果奖28项,获授权专利24件,成果转化新增产值2.5亿元。据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工作一定要“实”。“今后我们也将落实博士后工作站的各项政策福利,切实解决好博士后的实际困难,深化院企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