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未来十年,浙江哪些人才会很缺?轨道交通人才,一定位列其中。
10月11日,记者在浙江省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大会上获悉:2030年前后,浙江预计新建铁路3000公里,规划建设都市圈城际铁路23条。当前,全省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为2万人,到2030年将达10万人。
高速发展的行业:2030年前后浙江铁路规划总里程5500公里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内地建成并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已有31个,运营里程4400公里;轨道交通在建城市有41个,在建线路里程4448公里。预计到2020年,全国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将达50个,运营里程将达6600公里。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步入综合交通发展极其重要的时期,加快实施轨道交通“54321”工程,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至“十三五”末,全省铁路运营里程约4000公里,城际铁路约3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约380公里。根据《浙江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2015-2030年)》,2030年前后,预计我省新建铁路3000公里,铁路网规划总里程5500公里左右;规划建设浙江省都市圈城际铁路23条,总里程1500公里。
根据《杭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杭州将形成“一轴两翼六客站”的铁路枢纽总体布局,将新建6条高铁线,拥有6座客运站,通过高铁将通达上海、南京(北京)、合肥等9个方向。
求贤若渴的现状:当前需2万人,10年后需求达10万
根据《浙江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2015-2030年)》,轨道交通企业每公里从业人员配置参数经验值,客货兼顾铁路每公里约20人、货运铁路每公里约8人、城际铁路每公里约40人、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约60人配置。
“预计2020年,全省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约2万人,2030年末,人才需求总数将达10万人。”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陈华董事长说。
轨道交通从业人员总体结构按照岗位性质可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三类,平均结构配置为6%、9%、85%,工种包括列车驾驶员、行车调度员、站务员、信号检修员、轨道维护员等等。
供需失衡的矛盾:存在诸多“短板”,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行业发展
轨道人才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前者主要依托国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后者包括员工上岗培训、转岗培训 、在岗复训、技能提升培训等。此外,还需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
“当前浙江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陈华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短板”。
培养能力不足。目前,杭州、宁波轨道交通公司已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而省内其他城市尚需委托国内其他企业进行从业人员培训。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有开设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但培养针对性不强、培养能力有限、专业设置不全。
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职业标准、培训标准和认证标准,也缺乏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等。杭州、宁波等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自定的培训标准和规范各有差异,不利于院校在制定课程时对接行业标准。
师资“数质”欠缺。企业内部培训师资主要来自一线优秀员工,一线人员本身就较紧缺,造成培训师资的缺乏;院校教师需进行知识更新,否则会制约人才队伍水平的提升。
此外,院校与企业内部培训资源存在重复性建设、共享度差等问题,从业人员合作还不够。
校企合作的探索:成立联盟,计划每年新培养5000人
为此,省内25家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装备研发生产制造企业和36家全国交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浙江省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
产教联盟成员中的浙江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等是交通类重点院校,将开展涵盖硕士、本科、专科、高职等学历层次人员的职前教育,囊括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管理培训等在职教育,开设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车辆检修驾驶、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等轨道交通专业,计划每年新增培养5000名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定向为浙江省交通集团轨道运营管理单位等25家企业输送人才。
“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培养规划、打造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平台、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开展科技合作、开展人才培训等,为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轨道交通人才支撑。”陈华说。